新闻 行业聚焦

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陵水下水,相关海底光缆公司有望受益

近日,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——海南海底数据中心项目(一期)首舱下水仪式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举行。


据悉,海南海底数据中心由岸站、水下中继站、水下数据终端和海缆组成。岸站承载电力、网络接入和中央监控等设施,水下中继站是负责电力及网络分发、控制和回传的中间接续水下设施的统称,水下数据终端则集中放置电子信息设备和水下设施。其中,水下中继站和水下数据终端部署在指定目标海底。


数据中心的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与“天和号”空间站核心舱相当,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数据舱。通过将数据中心部署到近海海底,利用海水的流速、体量对数据舱进行自然冷却,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,具有省电、省水、省地、高安全、高算力、低时延的优点。


什么是海底数据中心


海底数据中心(Underwater Data Center,UDC)是将服务器等IT设施安装在海底密封的压力容器中,用海底复合缆供电、并将数据回传至互联网的数据中心。


海底数据中心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液冷方案,与陆上数据中心的液冷方案相比,无需考虑土建和楼板承重因素,也无需建设为液体降温的冷却塔,不断流动的水资源是天然冷源,并且能够节约淡水资源。


除可提供通用型数据中心业务外,海底数据中心在面向云服务、GPU超算、AI智能计算、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场景时更具优势,同时可为数字货币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绿色配套基础设施。


主要技术路径包括:岸站→复合海缆高压输电→海底分电站(内部进行高压变电)→数据舱(内部配电、供电,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系统散入海水中)→IT设备→海底光电复合缆传输→岸站(接入互联网,实现数据的多种应用)。


按照数据中心行业标准要求,岸站通过复合海缆向海底分电站进行高压输电;海底分电站内部进行高压变电并实现智能化的开关功能;数据舱内部通过配电实现对每个IT设备的电力供应,并将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系统散入海水中;数据舱中的IT设备通过海底光电复合缆与岸站联通,接入互联网,进而实现数据的多种应用。


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迎来新机遇


海底数据中心的概念2014年由微软首次提出,此后微软启动代码“Natick”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,2020年完成项目试验。


国内企业中,海兰信是国内首家研发海底数据中心的企业。2020年3月,海兰信收购欧特海洋(即加拿大Oceanworks公司,具有近50年的海洋工程经验),于同年6月切入UDC领域,现已完全具备UDC部署核心技术能力。


产业链相关海底光缆公司中,中天科技为本次项目配套海底光缆及附件;通光线缆全资子公司海洋光电是目前国内海缆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;亨通光电则是国内具备海底光缆、海底接驳盒、Repeater、Branching Units研发制造及跨洋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公司。


此外,绿色数据中心还包括硅光与全光网络等主要环节,也将给长飞光纤等企业带来较大发展机遇。


《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提出建设海南海底数据中心,布放100个数据舱,并逐步建设以海底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性海洋新技术产业园。相关负责人表示,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下水,正好响应了这一政策的要求。同时,陵水政府部门将出台多项政策支持,并在海底国际光缆建设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。


未来大有可为


据深圳海兰云数据中心科技有限公司服务总监刘永生介绍,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全工厂预制、按需建设、模块化部署、灵活扩容等数据中心建设新范式,几乎没有土建,可以极大地缩短建设周期,未来海底数据中心通过标准化、产品化,可以在沿海地区的近海区域进行“无限扩展”。


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基础设施,海底数据中心不仅创新地将数字科技与海洋科技结合,而且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的立体创新,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。


在布放海底数据中心的海域,既可以包容海洋牧场、渔业网箱等生态项目,又可以与海上风电、海上石油平台等工业类项目互相服务,还能够建设海洋监测网,助力海洋安全。